“北大光华学者沙龙”第2期近日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行,主题为“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与会专家表示,人工智能作为一项通用目的技术正规配资炒股平台,将赋能于普通大众的决策智能化,而辅助决策最终可能会拉平不同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差距。
OpenAI日前发布新模型GPT-4o,多模态实时交互能力再进一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应用场景在不断拓展;与此同时,其发展也面临着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挑战,就业结构的悄然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对人工智能的前沿发展与挑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光华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横向发展平台召集人翁翕以《人工智能技术的“灵魂”》为主题展开分享,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灵魂”不在于“让机器像人一样”,而在于通过数智化实现决策的智能化。同时,人工智能是一项通用目的技术,未来一定是赋能于普通大众的决策智能化。而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变革。“人工智能作为生产工具面向大众,某种程度上会降低一些不平等和差异。短期内,很多用户可能会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有些排斥,但随着技术和产品的进一步普及,痛点会在发展中慢慢化解。”翁翕说。
在他看来,随着“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行动的开展,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在迅速缩小。国内的人工智能进行数智化决策取得一定成效,在工业制造、金融服务、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标杆案例已具备推广价值。此外,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分别是算力、算法和数据,随着我国把数据列入新型生产要素,数据方面的潜能在逐步释放。“我国未来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来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扩展应用和落地,而鼓励人工智能在产业中的应用,是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北京大学行为科学与政策干预研究中心主任孟涓涓孟涓涓以《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公平的影响》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她认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时间轴分成前GPT和后GPT时代。在前GPT时代,经典的一个结论是重复性的、非认知的劳动会被AI替代,而认知性的社会交往,与情感、情商相关的劳动则不容易被替代。这导致低收入人群被替代概率更高。但在GPT诞生以后, GPT能够完成与认知相关的工作,可能导致高收入人群被GPT替代概率更高。
“可以看出,后GPT时代的技能替代更为显著,如认知能力中的编程、数学、理解、阅读、表达、写作等能力均会被GPT迅速替代。但是在一些领域,如科学研究、批判性思考、主动学习等技能,相对来看替代程度较低。”在孟涓涓看来,当人类有着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当人类掌握着私人信息时、当人类有着和算法不同的目标和偏好时,AI不能完全替代人类。
从人工智能对社会公平影响的角度来看,其在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替代将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不公平,但赋能或者辅助决策则会拉平劳动者的表现从而降低不平等。研究表明,后者的结论很稳健:无论是前GPT时代还是后GPT时代,人工智能以辅助的决策赋能人类都会拉平不同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差距。对于商品市场而言,人工智能以更低成本为更广泛人群提供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个性化推荐算法可以一定程度避免商家赢者通吃,给与中小企业更多机会;人工智能的采用由于其中性化,还能降低人类偏见、促进社会公平。
但与此同时,孟涓涓也提出,人工智能在与人类的交互中,隐私悖论、思想极化、数字成瘾、认知退化、行为多样性降低等问题值得关注。
据介绍正规配资炒股平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积极借鉴人工智能方法研究社会科学问题,从社会科学视角,探索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新的发展契机,探讨技术的边界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探寻AI赋能百业的深度应用和前沿实践。